摘要
以福建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性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水酶法提取紫海胆性腺脂质工艺,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二醇基硅胶固相萃取(Generik Diol SPE)、高效薄层色谱(HPTLC)和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技术,以脂质的得率、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与营养指标、组成成分、熔融与结晶特性为指标,分别探讨了水酶法、Folch法和Matyash法对紫海胆性腺脂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优化工艺为酶添加量7500 U/g、酶解时间5 h和酶解pH 7.0,该条件下脂质得率为(23.22)%,显著低于Folch法(27.27)%和Matyash法(27.14)%;过氧化值(0.006 g/100g)显著较低、碘值(95.77 g/100g)显著较高,饱和脂肪酸(SFAs)含量(51.48)%显著较低,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34.53)%显著较高、C20:5n3(EPA)与C22:6n3(DHA)总量(15.04)%显著较高;营养指标显著较好;磷脂含量(4.23%)显著较低;熔融与结晶温度显著较低。综上,水酶法提取紫海胆性腺脂质工艺存在得率低、破乳工艺复杂、磷脂选择性差等技术瓶颈,但其反应条件温和、绿色安全,所提取的脂质品质最佳,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较好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较低的熔融与结晶温度以及较好的乳化、吸收与代谢特性,由此可见水酶法更适合高品质紫海胆性腺脂质的研制。该研究为进一步利用水酶法开发高品质海洋膳食脂质产品提供了技术参考。
-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厦门医学院;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