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夏季臭氧污染的环流分型与来源分析

作者:史文彬; 屈坤; 严宇; 邱培培; 王雪松*; 董华斌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03): 565-574.
DOI:10.13209/j.0479-8023.2022.016

摘要

为探究大尺度环流对成都市O3污染的影响,基于四川盆地700 hPa位势高度场,采用T-PCA方法,将2015—2019年夏季(6—8月)各日的大气环流归纳为5类环流型,并对不同环流型下的成都市O3污染特征与污染来源进行分析。5类环流型中,东北高压型(NEH)和高压底部型(UNF)条件下,四川盆地气温较高,湿度和云量相对较低;对比过去24小时的变温,UNF下四川盆地增温显著,NEH下变化不明显,另外三类环流型(即东南高压型、西北低压型和西北高压型)下则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NEH和UNF下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四川盆地O3的光化学生成。研究时段内,NEH和UNF下成都市O3浓度水平和O3超标日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三类环流型,是夏季发生O3污染的主要环流型。成都市O3污染较重的月份具有较高的NEH和UNF环流型占比。通过对成都市夏季O3来源的模拟分析,发现O3污染主要来自四川盆地内的污染源排放(占55.0%),以成都本地贡献为主(31.6%),其他重要贡献城市包括德阳(5.4%)、重庆(4.0%)、资阳(3.9%)和眉山(2.2%)。然而,不同环流型下成都市的O3来源具有不同特点,NEH下成都平原内部污染传输影响较强,德阳市O3贡献显著增加(占14.9%);UNF下成都市O3污染呈现很强的局地性污染特征,成都市排放的O3贡献占比接近一半(46.8%)。

  • 单位
    北京大学;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