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光热资源利用研究

作者:姜丽娜; 李金娜; 齐**; 岳影; 张雅雯; 朱娅林; 李春喜*
来源: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12): 14-19.
DOI:10.15933/j.cnki.1004-3268.2018.12.003

摘要

为探寻黄淮麦区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2013—2014年在河南省新乡县高产区大田,以当地传统栽培模式(FM)和全生育期不施氮肥(CK)为对照,考虑播期、播种密度、灌水次数、肥料水平及施肥方式等栽培措施,集成T1、T2、T33种栽培模式,分析了5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干物质、氮素的积累和转运量,探讨了其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特征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T2模式下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转运率以及花后氮素转运率也均以T2模式最高; T3模式下小麦的氮素总积累量和花后氮素转运量最高,而花后氮素积累量则表现为FM、T1模式显著高于CK、T2、T3模式; T1模式的氮盈余和氮表观损失均高于其他模式。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干物质总积累量和花后氮素转运量与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总积累量与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干物质总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转运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从光热资源利用、产量和产投比来看,T2模式为当前该地区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 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河南师范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