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电影在早期共产党人的引领下,在事关民族危亡的1930年代,通过本土化、大众化和功能化三重维度,建构起红色话语体系在文艺阵地上的表达,形塑起中国革命与抗战场域的影像符号,彰显了本民族的文化血性与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红色电影的发端,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瑕不掩瑜,依然可以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观照当下,反思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