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茵陈五苓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收集茵陈五苓散中主要化合物成分,使用TCMSP、SWISS、STICH在线靶标预测平台数据库预测和筛选茵陈五苓散中相应化合物靶点,在Dis Genet、DrugBank、OMIM及疗效药靶数据库(TTD)中检索,获取NAFLD相关疾病靶点。构建化合物-疾病相关靶点韦恩图,筛选茵陈五苓散治疗NAFLD的关键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获取核心蛋白。采用DAVID数据库将所筛选的茵陈五苓散治疗NAFLD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生物过程(GO-BP)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构建化合物-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并进行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共获得化合物43个,化合物-疾病共同靶点98个,核心蛋白10个; GO-BP条目48条,主要参与基因表达、转录翻译、增殖凋亡及代谢调控等; KEGG信号通路38条,以疾病相关程度和P值进行筛选,结果显示主要涉及细胞增殖凋亡相关通路、免疫炎症相关通路及NAFLD通路等。活性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分析显示,茵陈五苓散中6个化合物可作用于10个核心蛋白,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免疫炎症、胰岛素抵抗和NAFLD等信号通路,以多靶点、多途径发挥防治NAFLD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与SRC、大黄素与MYC、异鼠李素与AKT1、β-谷甾醇与AKT1、儿茶素与MYC、6-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与MYC关键靶标蛋白结合性较好。结论茵陈五苓散主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治疗NAFLD,此结果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科学依据。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