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A组)、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B组)、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C组)3种术式对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的影响。方法:采用眼前节扫描系统(OrbscanⅡ)检测3种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2wk;1,3,12mo角膜地形图。结果:(1)角膜前表面:3组术后早期角膜散光量均明显增加,但A组术后12mo散光量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和C组术后12mo时都仍明显高于术前;3种术式术后早期角膜散光呈顺规性改变,随时间延长,向逆规性散光漂移。(2)角膜后表面3.0mm和5.0mm视区:术后三组屈折力平均值与术前相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者术后2wk散光值显著升高,A组此后逐渐下降,至术后12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意义;B组此后3.0mm视区散光值逐渐下降,至术后12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意义,而5.0mm视区散光值至术后12mo时与术前相比仍有显著差异;C组患者术后1mo散光值最高,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此后3.0mm视区和5.0mm视区散光值均逐渐下降,至术后12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3.0mm视区无意义,而5.0mm视区仍有意义。(3)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三种术式术后早期近视球镜值变化不明显,12mo以后A组变化仍不明显,而B组和C组均有升高。A组术后近视散光值变化不明显;B组术后早期近视散光值变化不明显,12mo以后变化明显;C组术后早期和12mo以后变化均明显。A组和B组术后半径早期和12mo均加大,C组早期加大虽不明显,但12mo仍有加大。结论:与传统小梁切除术联合MMC相比,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可以引起术后早期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散光值的增加,但是很快能够恢复;虽然可以引起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的移位,但是不影响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球镜和散光值。可拆除缝线不会加剧散光。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