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始玄学中,圣人是否有情问题得到重视。何晏首倡"圣人无情"之说;然而,在《论语集解》中何晏通过注释的形式承认了孔子之喜怒哀乐。两者并不矛盾,原因在于,孔子之喜怒哀乐发乎天理自然,并非应物而动。就以"情"为"应物"的古人思想共识而言,孔子之喜怒哀乐根本不是"情"。何晏之说的缺陷在于割裂体用本末。王弼克服何晏之弊,提出"圣人有情"说。这不能孤立地理解,而应当结合其本末之学的整体。"圣人之性"("神明")为本,"应物之情"(为凡圣一致)为末,在"神明"的作用下,圣人的"应物之情"无不合理,因而无累。王弼将其表述为"性其情"。此外,圣人有情以应物,对于政治哲学亦意义重大,它从一个角度论证了圣人(统治者)对臣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