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智能染色内镜结合频闪喉镜对声带白斑的诊疗价值

作者:王琦; 黄杨熠艺; 李林荣; 周剑盛; 李赟; 沈磊; 范国康*
来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2, 57(07): 868-873.

摘要

目的评估高清智能染色内镜(iSCAN)结合频闪喉镜鉴别声带白斑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行CO2激光喉显微手术明确病理性质的79例声带白斑患者资料, 其中男性75例, 女性4例, 年龄33~90(61.5±10.3)岁。术前采用iSCAN和频闪喉镜观察和评估病变形态学特征、微血管形态、黏膜波特点等, 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9例患者, 共119侧病变(56侧左, 63侧右)。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恶性病变(重度异型增生, 原位癌及浸润癌)的声带侧别为51侧, 良性病变为68侧。频闪喉镜下, 黏膜波正常及轻度减退69侧, 重度减退及消失50侧, 黏膜波减退程度与恶性病变正相关(ρ=0.687, P<0.001)。iSCAN内镜下, 病变部位微血管形态变化(垂直)与恶性病变正相关(ρ=0.687, 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病灶大、厚、颜色不均匀、颗粒状隆起、周边红斑和不对称与恶性病变正相关(ρ=0.530、0.401、0.538、0.315、0.497、0.281,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病灶大的恶性病变风险是病灶小的5.437倍, iSCAN内镜下垂直血管改变的恶性病变风险是血管形态正常的8.711倍, 黏膜波重度减退或消失恶性病变风险是黏膜波正常或轻度减退的9.12倍。结论 iSCAN结合频闪喉镜, 可以全面观察和评估声带白斑患者的声带形态、黏膜下微血管及声带黏膜波的变化, 提高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能力。

  • 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