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地块南部冈底斯50 Ma负εNd(t)花岗质侵入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作者:董瀚; 齐玥; 马涛; 黄登鹏; 李进喜; 苟国宁; 陈福坤; 王强
来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7, 41(03): 604-616.
DOI:10.16539/j.ddgzyckx.2017.03.012

摘要

拉萨地块南部冈底斯岩浆带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早新生代(20540 Ma),正的锆石εHf(t)和全岩εNd(t)显示了新生地壳组分的特征,其形成普遍被认为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或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的板片断离有关。作者近期的研究工作显示,冈底斯岩浆带中部的早始新世挡顶拉和先弄错纳花岗质侵入岩具有明显的负εNd(t)值。锆石LA-ICP-MS U-Pb年龄表明,上述侵入岩形成于50 Ma,与冈底斯早新生代岩浆大爆发时期(50 Ma)一致。挡顶拉和先弄错纳侵入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以及中等的负Eu异常特征,但先弄错纳岩体具有低的稀土元素总量和更明显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挡顶拉和先弄错纳侵入岩具有明显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960.7121,εNd(t)=-7.3-8.0。这些侵入岩主要可能来自古老地壳的重熔,且其源区组成矿物可能为黑云母+角闪石+石英+斜长石,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尽管目前的研究资料还无法解释这种富集的同位素特征是与拉萨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还是与俯冲的印度古老大陆地壳物质熔融有关,但是明显负εNd(t)值的花岗质岩石在拉萨地块南部冈底斯岩基中部的出现,有可能为新特提斯洋俯冲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提供新的启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