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经鼓室内耳钆造影MRI前庭导水管显影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0年2月—2018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691例经鼓膜穿刺注射行内耳钆造影MRI的患者造影前后MRI及临床资料, 其中男300例、女391例, 年龄9~82岁。691例中, 531例双侧、160例单侧(共1 222侧)行内耳钆造影。临床表现为眩晕483例、突发性耳聋125例、头晕42例、耳鸣39例、无症状2例, 按症状有无进行分组观察。观察患者MRI图像, 与造影前相比, 造影后前庭导水管区信号升高即判定有显影, 否则为无显影;另外, 采用目测评分法评价内耳膜迷路是否积水。采用χ2检验分析眩晕组与非眩晕组、突聋组与非突聋组、耳鸣组与非耳鸣组之间前庭导水管显影发生率是否有差异, 应用列联相关系数分析前庭导水管显影与膜迷路积水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691例1 222耳中, 26.8%(327/1 222耳)可见膜迷路积水, 7.4%(90/1 222耳)可见前庭导水管显影。眩晕组6.0%(56/938耳)可见前庭导水管显影, 非眩晕组12.0%(34/284耳)可见显影,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9,P<0.01);突聋组10.2%(19/186耳)可见前庭导水管显影, 非突聋组6.9%(71/1 036耳)可见显影,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12,P>0.05);耳鸣组4.0%(6/149耳)可见前庭导水管显影, 非耳鸣组7.9%(85/1 073耳)可见显影,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80,P>0.05)。眩晕组30.1%(282/938耳)可见膜迷路积水, 非眩晕组15.8%(45/284耳)可见膜迷路积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88,P<0.01)。出现膜迷路积水的耳中3.1%(10/327耳)可见前庭导水管显影, 无膜迷路积水的耳中8.9%(80/895耳)可见显影,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9,P<0.01);前庭导水管显影与膜迷路积水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099,P<0.01)。结论鼓室法内耳钆造影MRI图像上, 钆对比剂可以进入前庭导水管, 显影率约7.4%;骨性前庭导水管内存在外淋巴间隙;内耳钆造影MRI图像上前庭导水管不显影患者存在膜迷路积水的可能性更大, 提示有关前庭导水管问题可能是梅尼埃病或眩晕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 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