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协济是明政府为平衡国家各区域间的财政负担、缓解“量入为出”模式下的财政定额化困境、整合中央财权所确立的财政调拨制度。这一制度广泛实施于中央到地方的不同财政部门和系统间,可分为常态化协济与临时性协济两种运作模式,前者包括驿传、宗藩等协济项目,后者包括军事、水利、营建等协济项目。嘉靖朝以降,由于国家财政状况整体恶化,以及协济本身存在的一些制度性缺陷,协济运作屡屡出现逋欠之弊,使诸多协济事项难以为继。为纾解这一困局,明政府致力于提高协济在各部门的优先级,并采取抵兑、蠲逋、带征等措施,维持了协济制度和政府部门的运作。尽管协济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明政府的诸多财政问题,但其在明代国家的财政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