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汉书》到《后汉书》,是昭君故事要素体系不断丰富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她从和亲宫女定型为"昭君怨"形象的过程。此过程是在汉魏六朝以悲为美的时代风尚和以《离骚》为代表的辞赋作品所形成的骚怨传统中孕育而成的。王昭君的"美人"形象即是在"香草美人"的骚怨传统中生长出来的。她超越了美的外表,指向美的人格和精神,指向君子。从总体上来说,王昭君形象是一种根植于文化记忆、骚怨传统的文学建构。唐代以降,随着咏史诗的发展和成熟,"昭君怨"形象在诗歌中获得了相应的经典化。这些诗歌从外表到内心、从个人到社会、从偶然到必然等不同的层面建构了王昭君的文化身份。元杂剧《汉宫秋》用带有现实色彩的昭君故事,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相互交融的悲剧世界,铸就了超越时空的文学典范,赋予了王昭君要眇弘深的"美人"韵致和庄严崇高的"自由意志"。王昭君是普遍人性意义中的君子,是超越现象世界的美人,是我们民族集体构建的一种自我形象,是我们身份认同的象征。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