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法相唯识学,源于4世纪左右印度无著、世亲开创的大乘瑜伽行派。南北朝时期,唯识学传入中土并形成了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唐代玄奘以护法系唯识学为中心开创了唯识宗。然而传承不久,因为印度纯粹唯识学高度的思辨性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等诸多因素,唯识宗很快就衰微了。会昌法难中,唯识学典籍多有散佚。因论疏失传、法脉中断,宋以后提倡法相唯识渐少。至晚明,唯识学又重新得以复苏,因未见唐疏,明末研习唯识实非正统玄奘唯识宗学,乃是一种"性相融通"的佛教思潮。清末,散失的唯识学典籍由杨文会托友人从日本寻回,才为唯识学中兴创造了必备条件,涌现出研习唯识学的热潮。20世纪的法相唯识学复兴的一大特色,尤指上半叶,是以精细的哲学思维体系和注重思辨的逻辑方法回应强劲的西方科学理性精神,并以佛教最拿手的治心之术,契合现代文明的自由、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