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快速起搏制备兔心房颤动(房颤)模型,探讨其电重构和神经重构的时间依赖性变化规律。方法新西兰兔40只,给予右心房快速起搏(600次/min)建立兔持续性房颤模型。按起搏时间分成0h组、4h组、8h组、12h组和24h组,每组8只。0h组未起搏,其余4组分别为快速起搏4、8、12、24h。观察各组平均R-R间期、心率变异性和心房肌神经因子生长相关蛋白、乙酰胆碱转移酶、酪氨酸羟化酶平均密度和分布不均一性。结果 24h组平均R-R间期[(218.76±2.34)ms]明显长于0h组[(190.87±5.83)ms]、4h组[(119.91±1.75)ms]、8h组[(122.84±3.34)ms]和12h组[(157.88±2.31)ms](P<0.05),4h组较0h组明显缩短(P<0.05);随起搏时间延长,高频功率值和低频功率值均逐渐增加,低频功率值在起搏12h达最大,高频功率值在起搏24h达最大;24h组低频功率值[(43.16±3.32)ms]和高频功率值[(21.43±3.31)ms]明显高于0h组[(26.59±1.23)ms、(9.28±2.34)ms]和4h组[(32.35±2.08)ms、(11.66±1.09)ms],高频功率值高于8h组[(15.13±3.45)ms](P<0.05);12h组低频功率值[(50.60±3.31)ms]和高频功率值[(20.81±3.17)ms]明显高于0h组、4h组和8h组(P<0.05);24h组心房肌神经纤维、心房肌神经因子生长相关蛋白、乙酰胆碱转移酶、酪氨酸羟化酶神经支配密度和分布不均一性较0h组明显增加(P<0.05);24h组左心房肌神经因子生长相关蛋白、乙酰胆碱转移酶、酪氨酸羟化酶神经支配密度[(19.47±7.05)、(28.12±9.33)、(14.50±3.89)μm2/mm2]和分布不均一性[(19.70±5.48)、(29.23±8.85)、(22.26±6.16)μm2/mm2]均高于右心房[平均密度分别为(12.61±5.73)、(14.23±6.24)、(9.69±2.91)μm2/mm2,分布不均一性分别为(12.87±4.25)、(17.82±7.61)、(11.90±4.19)μm2/mm2](P<0.05)。结论右心房快速起搏诱发兔持续房颤模型伴有明显心房肌电重构和神经重构,随起搏时间延长,电重构和神经重构程度加重。
-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