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美洲大蠊多肽PAP-2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给昆明种小鼠注入H22细胞悬液构建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将原位移植瘤小鼠随机分为10组:模型组,5-氟尿嘧啶组(20 mg·kg-1 5-FU),美洲大蠊多肽PAP-2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1 PAP-2),5-氟尿嘧啶(20 mg·kg-1 5-FU)+PAP-2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1 PAP-2),美洲大蠊CⅡ-3组(200 mg·kg-1 CⅡ-3),脱脂膏组(200 mg·kg-1脱脂膏),5-Fu组隔天给药1次,其余各药物组每天1次,腹腔注射。通过检测抑瘤率、胸腺指数及脾指数,检测肿瘤组织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检测小鼠脾细胞中相关淋巴细胞的变化水平。结果 模型组、5-氟尿嘧啶组、美洲大蠊多肽PAP-2高剂量组、5-FU+PAP-2高剂量组、美洲大蠊CⅡ-3组、脱脂膏组的瘤质量分别为(0.96±0.15)、(0.33±0.19)、(0.30±0.23)、(0.12±0.04)、(0.35±0.12)和(0.41±0.06)g, IL-1β含量分别为(18.93±2.68)、(28.88±1.14)、(23.20±2.79)、(24.47±1.79)、(21.65±3.09)和(21.25±2.78)pg·mL-1,TNF-α含量分别为(12.32±1.12)、(25.71±0.98)、(14.25±1.94)、(23.06±1.71)、(13.49±1.38)和(14.34±2.18)pg·mL-1,巨噬细胞比例分别为(0.94±0.64)%、(3.19±1.12)%、(3.13±1.15)%、(5.45±3.49)%、(2.03±0.59)%和(3.76±0.44)%,B细胞比例分别为(35.53±9.84)%、(61.30±2.57)%、(59.63±3.36)%、(47.20±12.61)%、(53.60±5.68)%和(54.88±4.48)%。模型组的上述指标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美洲大蠊多肽PAP-2能够提高肝癌原位移植瘤小鼠的免疫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免疫微环境。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