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存两汉魏晋时期的赋作中,以"兮"字句为标志的骚体赋、不含"兮"字的非骚体赋及其中间形态的半骚体赋并存。以往学界对这一现象,倾向于从创作者写作手法的角度,解读为赋体演进的表现。但如果回到文献存录来源进行文本对勘,分析六朝唐宋以下对这些文本的处理方式,便会发现无论是半骚体还是非骚体的六言、四言赋,相当部分是由于文本传抄编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脱落"兮"字造成的。这种情形从唐宋类书、汉唐史书及中古总集等主要文献类型中均可获得证实。汉晋赋中的骚体比重应比后人所见要高。因此以往对赋体的类型划分及各种相关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存文本假象的影响,有重新检讨省察的必要。部分变异文本可以获得复原,早期赋史也可能由此呈现出新的文体面貌。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