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ink4d蛋白在耳聋发生和发展中的表达及研究

作者:赖若沙; 李葳*; 王恬; 李京鲲; 胡鹏; 董云鹏; 谢鼎华; 杨新明
来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 33(02): 152-156+159.
DOI:10.13201/j.issn.1001-1781.2019.02.014

摘要

目的:建立稳定有效的噪声性听觉损伤模型,并观察P19ink4d在小鼠耳蜗中的变化,为探索噪声性聋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对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P19ink4d基因测序,试图发现P19ink4d基因突变致聋的家系,建立国人P19ink4d基因突变谱。方法:将CBA/J小鼠在101dB的宽带噪声持续暴露2h后,通过小鼠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测量、耳蜗基膜铺片及DAB毛细胞染色方法检测毛细胞的病理损伤过程,并采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基膜P19ink4d蛋白的表达,检测噪声对耳蜗毛细胞形态、数量及对P19ink4d蛋白的影响。在400例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患者中,采用遗传性聋基因芯片排除由4个常见致聋基因突变致聋的患者,对未携带或仅带有单个杂合突变的患者应用PCR-DNA测序法对P19ink4d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分析有无突变。结果:噪声刺激后,各实验组听力与刺激前及对照组(未暴露噪声组)相比均明显下降;1d组较其他实验组下降更明显,7d与14d组间听力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通过铺片检测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外毛细胞排列发生混乱、变形以及缺损数量逐渐增加,内毛细胞未见明显缺失。噪声暴露3h后,外毛细胞P19ink4d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明显增强,至噪声暴露后24h,P19ink4d蛋白的荧光染色强度基本恢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噪声刺激后显示P19ink4d蛋白在3~6h出现暂时性的上调。本研究在400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均未发现致P19ink4d基因的致病突变。结论:P19ink4d在耳蜗毛细胞上的表达在噪声刺激后显著增加,可能作为特异性基因在噪声性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