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高患病率给社会经济和医疗带来较大的负担,并且临床治疗中对于最佳治疗的时间以及方法存在重大争议,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可减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并发症,减轻疼痛,加强结构完整性。目的:探究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状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随访康复效果分为疗效良好组与疗效欠佳组,每组37例。术前及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以及影像学资料等。结果与结论:(1)术后疗效欠佳组有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疗效良好组4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2)在术前与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与目测类比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在术后12个月时均明显改善,其中疗效良好组明显优于疗效欠佳组(P <0.05);(3)术前两组患者的伤椎高度丢失率、Cobb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偏移以及胸椎后凸角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经手术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伤椎高度丢失率、Cobb角以及矢状面偏移评分均发生改善(P <0.05);术后12个月疗效欠佳组的伤椎高度丢失率、Cobb角、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以及骨盆入射角明显大于疗效良好组(P <0.05),而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明显小于疗效良好组(P <0.05);(4)通过Pearson分析发现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与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呈负相关(P <0.05),与腰椎前凸角呈正相关(P <0.05);相反,目测类比评分与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呈正相关(P <0.05),与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呈负相关(P <0.05);(5)提示大部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纠正畸形、稳定骨折、减轻疼痛,并且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会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