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道大气颗粒物分布特征及慢行者暴露估算

作者:吴杰; 曹如晖; 林鑫源; 陈舒婷; 杨文彬; 王占永*; 胡喜生; 徐锦强; 张兰怡
来源:环境科学学报, 2023, 43(08): 273-290.
DOI:10.13671/j.hjkxxb.2023.0059

摘要

以贯穿福州市城区和郊区的道路为实验靶区,采集路侧慢行道PM2.5、PM10和黑碳(Black Carbon, BC)的高分辨率浓度样本,统计解析不同颗粒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利用暴露剂量模型精细测算并分析慢行者污染暴露差异.结果表明:(1)尽管城区较郊区的慢行道有更高的颗粒物平均浓度,但城区和郊区慢行道的颗粒物热点大都分布在交通量大且拥堵、路侧高楼密集或绿化覆盖率低的位置上.(2)慢行道颗粒物浓度的强弱变化是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大气压强、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是能够较大程度解释各类型路段的颗粒物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它们的影响权重会因污染源、污染背景、地理区位、路段交通、微气象及设施建筑的不同而变化.(3)MPPD模型能更精细地估算不同时间及不同出行方式下出行者的颗粒物暴露水平,其估算结果表明,暴露时间、交通流量、道路拥堵状况、植被覆盖率、路侧环境通透性等均是影响个人暴露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最大化减少慢行道污染和降低慢行者暴露风险,需要综合考虑路段的差异化特征来优化交通及改善路边设施,同时,慢行者应选择交通量少、人车冲突少、绿化密度大等道路环境出行.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