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对北祁连造山带大依马龙地区的角斑岩进行了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角斑岩SiO2含量介于52. 51%~55. 46%,Na2O含量高,介于4. 79%~6. 86%,K2O含量低,介于0. 16%~0. 93%,Na2O/K2O值为5. 16~37. 19,具低钾拉斑系列—中钾钙碱性系列钠质岩石特点。岩石固结指数(SI)介于15. 03~23. 59,Mg#值介于39. 9~52. 14。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图上表现出轻稀土轻微富集的右倾型,基本没有或具有轻微的Eu异常,δEu介于0. 86~1. 30之间,平均0. 98;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普遍亏损Nb、Ta、Zr、Ti、P等高场强元素,角斑岩Y含量介于15. 6×10-6~21. 8×10-6,平均18. 77×10-6<20,Th/Yb介于0. 59~1. 38,平均0. 77>0. 6,Ce/Pb值介于4. 31~7. 79,Nb/La值介于0. 28~0. 49,Zr/Nb值介于14. 73~30. 08,均表明其为岛弧火山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角斑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其形成机制为:受俯冲板片流体改造的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母岩浆,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热的岩浆体系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并受到了围岩热卤水的混染,热卤水带来了Na和Si离子,带走了Fe和Ca离子,从而形成了富钠的岩浆体系。
-
单位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