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莆田市沿海居民日常食用的鱼、贝、虾、蟹类海产品体内多氯联苯(PCBs)的残留水平进行测定研究,并通过暴露量计算初步分析了其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研究发现在鱼、贝、虾、蟹类海产品中,海产品个体不同,其体内PCBs残留量也不同,PCBs残留量平均值鱼类>贝类>蟹类>虾类,生物体营养等级越高,其体内PCBs的含量也越高。生物体内脂肪含量也可能影响PCBs在生物体内的累积性。与国内外不同地区的海产品PCBs污染程度相比,莆田市海域PCBs污染程度水平较低。鱼、贝、虾、蟹类样品内不同个体中PCBs污染特征非常接近,指示性PCBs贡献率都是PCB-153最高,贡献率排在其后的有PCB-138、PCB-52、PCB-28;dl-PCBs贡献单体都是以PCB-118为主,排在其次都是PCB-105、PCB-123。从鱼、贝、蟹、虾类样品中的WHO-TEQs平均值结果来看,毒性当量大小依次是蟹类、贝类、虾类、鱼类。计算结果表明,莆田市海域鱼、贝、蟹、虾类海产品食用人群的PCBs暴露量远低于WHO和欧盟食品委员会制定的食品中多氯联苯毒性当量限量标准。对食用莆田市海域的鱼、贝、蟹、虾类海产品人群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发现,本结果产生的PCBs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较低,但若考虑莆田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其它渠道食物的摄入会导致PCBs的最终暴露量提高,因此该地区PCBs的毒性污染现状仍不容忽视。

  • 单位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