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采用丁苯酞注射液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急诊收治的ACI患者92例,按照入组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在抗血小板、抗凝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 NBP)25 mg/次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最终完成临床研究且实验结果可靠的有75例,其中对照组40例,观察组3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测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100B蛋白]、血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切黏度、中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及其凝血状态指标[血小板分子标志物1(PAC-1)和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arthel)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切黏度、中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NSE、S100B蛋白、PAC-1、D-Dimer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EG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中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低于与观察组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针刺治疗能很好地改善ACI患者的神经功能及其血凝状态,进而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 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