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思想史中,告子长期被学者视为异端的代表人物,由于晚明时期阳明心学的兴起,这一认识与评价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变。对告子思想的义旨,阳明学派内部展开激烈的讨论,其中核心问题是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与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辨。对阳明学派学者而言,“无善无恶”指心体不执著于相对待的善与恶,在不受遮蔽的本然状态中做到好善去恶之“至善”,而告子则“认得心体是个洁洁净净的”,从而遗漏了良知知是知非、为善去恶之义。既然告子认为“义”非本体之自然,则其为学工夫也将陷入割裂内外、动静、显微之一贯的“义袭而取之”境状。阳明学派学者对告子思想诸多命题进行价值重估,其中蕴含了对朱子学与甘泉学补偏救弊的理论关怀。
-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