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运河迎来了两个重要节点,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进入了新阶段。一是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遗产"走出去"的标志性品牌。二是201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描绘了宏伟蓝图。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区域发展水平较高。但申遗成功以来,也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和困难。自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其在实施、推进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规划和调整提供了直接参照。对中国大运河保护过程中形成的"世遗"框架和《纲要》框架中涉及到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不仅有助于做好相关研究、建设工作的衔接和延续,也有助于大运河文化的顶层设计深入到发展不平衡和阶段性差异十分突出的"现实"中,在文化引领城市和区域发展上发挥更好的示范作用,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从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高度为人文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为文化建设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打开了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