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进展与展望

作者:吴慧; 徐学红; 冯晓娟*; 米湘成; 苏艳军; 肖治术; 朱朝东; 曹垒; 高欣; 宋创业; 郭良栋; 吴东辉; 江建平; 沈浩; 马克平
来源:生物多样性, 2022, 30(10): 196-210.

摘要

生物多样性强烈的时空尺度依赖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变量的分析需要在不同生态系统进行多空间尺度、全面和连续的监测。因此,构建生物多样性研究监测网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基础工作。近年来,对地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 BON)、亚太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APBON)等全球、区域以及国家尺度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蓬勃发展。中国陆续在国家尺度上建立了针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长期监测网络,其中,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China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Sino BON)于2013年启动建设,在我国主要生态系统和环境梯度设置30个监测主点和60个监测辅点,目前已建成10个专项网对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进行监测,并建立了以数据标准与汇交、近地面遥感为核心的综合监测中心。Sino BON打造了从地下、地面到森林林冠的多尺度、多类群(功能群)以及多营养级交互为重点的监测与研究平台,为理解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以及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提供详实可靠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数据。为进一步支撑国家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深化全球多样性保护合作,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亟需在监测技术、监测区域、数据标准、综合信息平台等方向谋求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