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枣树不同栽培模式的冠层特征,分析不同模式之间枣树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差异及其相关性,寻找适合枣树集约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3~4 a灰枣树为试材,将株行距为1.0×1.5(m),树形为疏散分层形的原栽培模式(CK),将其一部分改造为株行距1.0×4.5(m)的篱壁形、主干形和“Y”形,冠高控制在2.5 m左右的3种新型模式,即M1、M2、M3。将改造完成后的新模式作为试验组,原种植模式作为对照(CK)。对各模式枣树5~7月的株高、冠幅、作业间距以及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M2株高最高,M1株高最低,6、7月时M1与M3和CK差异不显著,各模式的株高均在2.5 m左右且生长良好;5~7月,M1冠幅显著最小,M1为89.1 cm,较CK小13.1%;M2冠幅与CK无显著差异,M2为99.0 cm; M3冠幅显著最大,M3为139.0 cm;新模式极大提升了枣园作业间距,M1、M2超过3.0 m,便于各类农业机械进园作业,M3在2.7 m左右;模式改造显著减小了灰枣个体及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增大了树冠的无截取散射(DIFN)、透射率(TRANS)以及叶倾角(MTA)。其中,CK的个体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均最大、无截取散射、透射率及叶倾角最小,M1群体的叶面积指数最小、无截取散射及透射率最大,M2个体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在新模式中最大,其截获光辐射能最多,M3个体无截取散射及透射率最大,个体及群体叶倾角均最大;灰枣个体的LAI、DIFN、TRANS和MTA与群体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0 1),M3的个体LAI、DIFN、TRANS与群体关系紧密度最小(R2值最小),其单株个体调控对枣园群体光合效益提升相较M1、M2低。【结论】模式篱壁形(M1)、主干形(M2)是更适宜当地灰枣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栽培模式。
-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农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