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解剖学特点

作者:周云烽; 张正政; 江川; 徐达政; 谢若琪; 王铭薇; 李卫平; 沈慧勇; 宋斌
来源: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1, 40(5): 364-371.
DOI:10.3969/j.issn.1000-6710.2021.05.006

摘要

目的:观察踝关节不同体位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和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的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其基本参数、止点面积及韧带间的角度,为临床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7例国人踝关节标本,解剖外踝结构直至显露出外踝韧带,观察并记录ATFL和CFL的形态及分束.测量不同分束在踝关节中立位、背伸位、跖屈位及跖屈内翻位时的韧带长度和宽度,以及中立位下ATFL和CFL之间的夹角.将韧带从止点离断、标记并用Image J软件计算附着区域面积.结果:共有13例(27.6%)标本的ATFL呈单束结构,31例(66%)标本的ATFL由双束构成,余下3例(6.4%)由三束构成.中立位时单束ATFL平均长18.91±2.95 mm(与双束ATFL中的上束长度19.4±2.53 mm接近)、宽6.70±1.37 mm;其余分束结构的长、宽均小于单束的测量数值.CFL的长、宽分别为26.73±3.49 mm和4.95±0.97 mm.ATFL和CFL在中立位的角度约113°.各韧带的形态、位置及参数随踝关节体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CFL在跟骨上的止点面积最大(1.40±0.38 cm2),大于其在腓骨端的面积(0.53±0.18 cm2)以及ATFL在腓骨(≤0.62±0.18 cm2)或距骨端(≤0.53±0.16 cm2)的面积.结论:踝关节ATFL的形态存在着一定变异,ATFL和CFL在不同体位下会发生形态和参数的改变,各束韧带的功能可能存在差异.这有助于了解正常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并推测韧带损伤的机理.韧带之间的角度及止点面积可能为解剖修复外踝韧带提供一定参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