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运动单位数目评估与临床

作者:王春雷; 侯友文; 石秋环; 李国强; 刘照寒; 朵慧敏*
来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 19(13): 2576-2600.
DOI:10.13241/j.cnki.pmb.2019.13.040

摘要

目的:通过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并与常规面神经传导速度相结合,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期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方法:纳入我院诊断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2例,分别于发病第3天、第7天、第14天、1个月、3个月给予电生理检查,包括面神经传导速度、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并与健侧做对比。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再将入组患者分为轻(Ⅱ级)、中(Ⅲ级)、重度(Ⅳ~Ⅵ级)三组。同时纳入10名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组,检测方法相同。结果:发病第3天、第7天32例患者全部出现患侧运动波幅下降,与健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发病第14天开始,患者运动波幅开始逐渐恢复,至3个月时,绝大部分患者运动波幅与健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单位数目的减少在整个病程中与健侧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1个月、3个月运动波幅开始恢复时,运动单位数目并未随之恢复,且与运动波幅不呈线性关系,与临床症状也不成正比关系。面神经运动单位数目下降的程度与患者面神经运动波幅的恢复呈正相关。结论: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检查应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预后。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