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近年收治的5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患儿资料,以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20年5月收治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并确诊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5例患儿资料。观察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主要为Gower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肌肉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结果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 CK-MB)、ALT、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2 mL,应用高通量测序进行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全基因panel检测。DMD基因缺失(或重复)的验证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结果 纳入的5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儿均为男性,就诊时年龄为2 d~8岁,发病年龄为1 d~4岁。主要首发表现为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皮肤黄染、肝酶水平升高、新生儿感染等。病例1、3和4均因“肝酶异常”曾至外院就诊,并因误诊只行保肝治疗。病例2的姨表兄曾罹患肌营养不良(具体不详),余患儿均无家族史。病例4和5因年幼无法配合完成Gower征的体格检查,余3例患儿Gower征均为阳性,并伴有双侧腓肠肌肥大。病例1完成肌肉活检,符合肌营养不良改变,肌电图结果提示肌源性损害导致的肌电改变。5例患儿CK水平均显著升高,伴CK-MB、ALT、AST和LDH水平的不同程度升高。分别比较CK升高倍数与CK-MB、ALT、AST和LDH升高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5或0.001 6),后4者升高倍数之间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例患儿中有4例基因检测提示DMD基因缺失突变,其中自发突变3例,遗传自母亲突变1例,突变位点分别位于48~51号、42~43号、49~52号、45号外显子。病例5基因检测结果为DMD基因单纯57~59号外显子重复突变,为自发突变。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肝酶水平升高、CK-MB升高的年幼患儿,应考虑DMD诊断。并尽早检测CK水平,积极进行DMD基因检测,以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漏诊及误诊。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