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0年代后期,当作为一种运动、思潮的"新文学"在西北地区走向终结,出现了另一种"通俗小说热",后者不惟占有数量方面的优势,类型和题材也相当丰富。这些通俗小说除了采用当时普遍流行的题材之外,还试图融汇本土背景、素材,这一在地化、本土化的自觉追求,也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变革、读者的阅读行为。概而言之,西北的通俗小说,虽然不免遭受来自新文学、左翼文学立场的批判,但却以此特殊机缘,暂时地获得了真正独立、自主发展的机会,成为真正有效的"地方性知识"。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