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中生代弧形叠加扩展的变形记录

作者:唐永; 胡望水; 朱美衡; 宋换新; 孟江辉; 唐文军; 王鹏万
来源:地质学报, 2022, 96(04): 1197-1214.
DOI: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1237

摘要

通过对湘鄂西构造带进行大量的构造形迹测量、解析,结合研究区内构造变形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明确燕山中期(J_3—K_1)早期弧形构造弧顶方向为330°,并向两侧发散状分布,以大别山、黔中、黄陵隆起为约束点,湘鄂西形成了由南东侧至北东侧构造迹线由NE→NEE→EW→NWW逐渐偏转的弧形构造,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近114°。同时早期弧形构造扩展过程中,分别会在弧形构造两翼,形成近SN向(大耳山-茶园断层、乌江-大千断层)和NW向走滑断裂(仙女山断层);燕山晚期(K_1末期—K_2)晚期弧形构造弧顶方向为296°,由于受到齐岳山断裂的影响,晚期弧形构造分成两幕,K_1末期(燕山晚期弧形一幕形成)、K_2(燕山晚期弧形二幕形成时期)。以大巴山、黔中、黄陵隆起为约束点,湘鄂西形成了由南东侧至北东侧构造迹线由SN向NE逐渐偏转的弧形构造,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近86°。并逐渐向四川盆地扩展,至到华蓥山断裂。两期弧形构造影响强度范围有一定的差异,研究区北东侧以燕山中期弧形构造主控,西南侧以燕山晚期弧形构造主控,造就湘鄂西北东侧与西南侧油气藏赋存的差异。

  • 单位
    新疆油田公司; 长江大学;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