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论语》的开首即是"学而时习",因为是第一章,自然引起历代学者的注意。他们做了长篇累牍的注疏,希望探知其中是否存在什么微言大义,是否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蕴含了《论语》全书的大旨。因此,对本章的每一个字词,历代学者都详为注释,并联系古代学习的背景与环境,企图抉微钩沉,展示《论语》的精髓。阐释得愈细愈多,自然就衍生不同的理解,若再加上随后的澄清与辩驳,就无可避免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近代的翻译家面临经典的阐释分歧,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译成现代语言。也有些翻译家虽然决定了最后的译文,却又感到这不是唯一的理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