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在AMI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6月我科明确诊断为AMI的患者194例,其中男162例,女32例;年龄3286岁,平均(59.9±7.1)岁。明确AMI患者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并按就诊时间(visiting time,VT)的不同分为4组:0 h<VT≤2 h组(25例)、2 h<VT≤4 h组(54例)、4 h<VT≤6 h组(55例)以及VT>6 h组(60例)。分别记录各组Q波、R波、ST段以及T波的改变情况,并对各组的阳性改变率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 4组间的性别、年龄及Killip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发生改变总阳性率为26.3%(51/194),其中有Q波改变的占11.8%(6/51),有R波改变的占17.6%(9/51),有ST段改变的占25.5%(13/51),有T波改变的占45.1%(23/51)。0 h<VT≤2 h组、2 h<VT≤4 h组、4 h<VT≤6 h组以及VT>6h组的心电图阳性改变率分别为24.0%(6/25)、38.9%(21/54)、18.2%(10/55)以及23.3%(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2 h<VT≤4 h组心电图阳性改变率均高于4 h<VT≤6 h组和VT>6 h组(P<0.05),且2 h<VT≤4 h组的阳性改变率最高(38.9%)。结论 AMI超急性期的心电图改变集中在发病的24 h,以T波改变多见;识别AMI超急性期的心电图临床特点,有助于及早诊断AMI,为临床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