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世纪末,孟加拉知识分子以本土萨克蒂信仰为基础,首次将"印度母亲"构建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政治隐喻。20世纪上半叶,世俗民族主义和印度教民族主义两股力量在独立运动的进程中逐渐分化,双方均将"印度母亲"再现为符合自身意识形态的有限的民族主义想象,并通过围绕这一概念开展的一系列意义生产、视觉表达和话语实践,将抽象的民族主义理念转化为可以被民众感知、认同的对象。甘地和尼赫鲁对"印度母亲"的构想具有"去神祇化"的世俗主义倾向,前者以多元宗教的平等共存为核心,后者以广大无产阶级的觉醒进步为标志。相反,以团家族为首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强调"印度母亲"作为"印度教特性"化身的神圣性以及作为"印度教徒"母亲的专属性,他们利用图像、建庙、朝圣、口号等手段,不断释放"印度母亲"在强化"印度教徒"文化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方面的潜能。莫迪执政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势发展,团家族通过策略性地运用"印度母亲必胜"这一口号,在穆斯林"他者"中进一步划分敌友,扩大自身势力,同时对国大党世俗民族主义的传统话语空间造成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