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理筋手法对兔颈后肌静力性损伤的干预,观察家兔一般状况、组织形态学、超微结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及自噬相关蛋白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cl-2-adenoirus E1B 19-Kda 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light chain 3,LC3)、核孔蛋白62(nucleoporin 62,P62)的变化,探索mTOR分子抑制骨骼肌过度自噬的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日本大耳兔40只,按随机数字表选取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均采用颈椎前屈位45°固定,每日5小时,建立颈部慢性静力性损伤模型。60天后随机选取5只与空白组对照,通过一般行为学和组织形态学验证造模是否成功。剩余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手法治疗组,每组各15只,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治疗组每日予以松筋、拨筋、顺筋三种手法治疗,力量控制为2 kg,频率100次/分钟,持续5分钟,分别在第10天、20天、30天各处死5只进行颈后肌取材。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TOR及自噬相关因子LC3、BNIP3、P62的蛋白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BNIP3、P62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家兔造模结束后出现精神萎靡不振,但触及颈部时反应敏捷易躲闪,颈部可触及条索状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E染色见肌纤维排列紊乱,扭曲变形,大量炎性物质浸润,10天、20天、30天时肌纤维扭曲程度逐渐减轻,排列较整齐,炎性细胞逐渐减少,且治疗组效果优于模型组。透射电镜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可见肌丝严重扭曲变形,肌节模糊,线粒体肿胀散乱分布。10天、20天、30天时肌丝扭曲程度逐渐减轻,肌节逐步完整,线粒体形态趋于正常,数量逐渐增多,且各治疗组效果优于模型组。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mTOR、BNIP3和LC3Ⅱ/Ⅰ的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P62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同一时间点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mTOR表达量升高(P<0.05),BNIP3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治疗10天组和治疗20天组P62表达量均升高(P<0.05),LC3Ⅱ/Ⅰ表达量均下降(P<0.05)。实时荧光定量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NIP3 mRNA水平升高(P<0.05),P62 mRNA水平降低(P﹤0.05);与同一时间点模型组相比,治疗组BNIP3 mRNA水平下降(P<0.05)。结论 家兔颈部前屈造成颈后肌静力性损伤后,自噬被激活,理筋手法干预后自噬水平逐渐下降,可能与理筋手法作用于mTOR信号通路调节自噬有关,从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促进肌肉组织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