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心房颤动肺静脉外驱动区域的识别与消融

作者:曾莉钧; 田颖; 石亮; 王彦江; 谢博洽; 郑志涛; 何树楠; 王宇星; 尹先东; 刘小青; 杨新春; 刘兴鹏*
来源: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 (06): 504-510.
DOI: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6.006

摘要

目的 评价驱动区域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 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于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接受经导管心内膜消融术的连续47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35例患者肺静脉隔离后仍然维持房颤[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12)岁,11例(31%)长程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12±15)个月]。肺静脉隔离后行双侧心房的高密度标测和驱动区域消融。驱动区域的电生理特征定义为心房电位离散度大,且局部激动频率显著快于毗邻部位的激动频率。消融终点为房颤终止为窦性心律或房性心动过速。如果心房消融时间达到20 min房颤仍未终止则行电复律。结果 在35例患者中共标测出驱动区域78个,平均每例(2.2±0.9)个,其平均周长为(142±24)ms。驱动区域的分布:左心房顶部(29.5%)。左心房间隔(15.4%)。左心房下壁(15.4%)。左心耳基底部(11.5%)。左心房后壁(7.7%)。左心房前壁(6.4%)。左心房侧壁(5.1%)。右心房(9.0%)。在驱动区域消融过程中,28例(80.0%)患者房颤实现术中终止(11例终止为心房扑动,17例终止为窦性心律),7例(20.0%)患者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随访时间(8.4±2.6)个月,单次消融成功率为80.0%(28/35)。结论 通过高密度标测的心房电位特征定义和消融肺静脉外驱动区域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术中终止率较高,短期结果较理想,长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