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一个重要构成群体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困难的家庭经济条件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和包袱,使得他们消极悲观,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周围同学的优越条件,又使得他们产生及其不平衡的矛盾心理。长此以往,经济困难大学生容易出现高度自卑又爱慕虚荣,价值取向严重偏颇,他们不合群,人家交往存在障碍,厌学甚至轻生。尽管国家、学校每年都设有"奖、贷、助、补、减"的专门政策用于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负担,但是一时的经济支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焦虑、抑郁等长期积累产生的多种心理问题。笔者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资助工作,认为对于贫困生的帮扶应当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脱贫,最重要的还要及时关注资助过程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贫困生容易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研究解决对策,让贫困大学生在解决经济问题,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实现克服心理障碍,实现心理脱贫,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进一步维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