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西藏喜马拉雅山荆子生态地理分布及表型遗传多样性。【方法】实地调查及采样研究方法相结合。【结果】西藏喜马拉雅山荆子[Malus rockii Rehd.(M.baccata var.himalaica(Maxim.)Schneid.)]野生居群集中分布区位于北纬28°39’30°35’,东经92°09’95°12,海拔28003300 m,呈带状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及其支流的两岸冲积土形成的河床半湿地,或河岸的阔叶林缘或针阔叶混交林缘,处于原始野生状态。调查山荆子自然变异类型表明:树龄最大400年生以上,80140年生的占35.73%;自然授粉坐果率高,花序坐果38个;西藏高海拔区的山荆子无论是果色、果柄长度、果形及果实大小都存在多样性。【结论】结合河流走向、地貌特征、树龄分布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分析推断:喜马拉雅山荆子经多年演化、筛选、淘汰形成独特的群体,可能为山荆子组的地理亚中心。
-
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