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患者交感神经功能, 探究其与A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选取2006年1月至2015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确诊为ACM的患者(ACM组), 同期纳入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C组)。比较两组间心率变异性(HRV)相关指标, 包括利用24 h动态心电图评估所有NN间期的标准差(SDNN)、平均NN间期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差异>50 ms的NN间期的百分比(pNN50)。依据病程中是否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将ACM组患者分为sVT亚组和非sVT亚组, 比较两组间SDNN、SDANN、rMSSD和pNN50等交感神经活性指标。根据前期研究中发现的一个由DSG2-F531C突变引起的ACM家系, 构建与该突变位点对应的DSG2-F536C纯合子突变小鼠作为ACM的研究模型(ACM小鼠), 以野生型C57BL/6J小鼠(WT小鼠)作为对照, 比较两组小鼠外周血中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及其心脏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心脏交感神经分布情况。结果①ACM组69例患者, 年龄(47.41±13.08)岁, 其中男42例;HC组69例, 年龄(46.32±14.26)岁, 其中男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HC组相比, ACM组患者SDNN水平显著降低[146.00(122.00, 168.00) ms对120.00(92.50, 137.50) ms, P<0.001], SDANN[134.00(109.00, 147.00) ms对107.00(79.00, 122.00) ms, P=0.001]、rMSSD[31.00(23.50, 41.00) ms对28.00(24.50, 37.50) ms, P=0.040]和pNN50[9.30(3.80, 18.10)%对5.80(3.90, 13.50)%, P=0.022]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与非sVT亚组相比, sVT亚组患者SDNN[134.00(121.50, 145.50) ms对104.50(87.00, 129.50) ms, P<0.001]和SDANN[117.00(104.00, 130.50) ms对90.5(70.50, 114.50) ms, P<0.001]降低更为明显。④与WT小鼠相比, ACM小鼠外周血中的NE水平明显升高(P=0.015), 心脏组织中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交感神经纤维增加(P<0.001)。结论 ACM中存在交感神经活性的异常增加, 伴有心脏组织中交感神经重构和异质性分布, 与sVT发生密切相关。

  • 单位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