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中地龙的本草考证

作者:马存德; 常晖; 杨祎辰; 王二欢; 詹志来*
来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28(10): 184-192.
DOI:10.13422/j.cnki.syfjx.20211867

摘要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地龙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采收加工等方面进行考证,梳理古今药用地龙基原关系,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地龙别名众多,本草类书籍以“蚯蚓”或“白颈蚯蚓”为正名。宋代及之后的方剂类书籍中处方名多用“地龙”之名。民国从《药物出产辨》开始,以“地龙”为正名。地龙在我国资源分布较广,全国各地均有出产,多为野生。根据古代地龙以“白颈蚯蚓”“颈白身紫”“大条”为入药原则,结合历史渊源、产地及易获取等方面确定,古代至今使用的地龙以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为主流,兼有其他多种蚯蚓作地龙入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根据历史渊源和产地采收实际情况,自1995年版始,统一了地龙的基原,将参环毛蚓P. aspergillum加工的药材称为“广地龙”;将通俗环毛蚓P. vulgaris、威廉环毛蚓P. guillelmi和栉盲环毛蚓P. pectinifera加工的药材称为“沪地龙”。自此,之后出版的各本草书籍均与当时实行的《中国药典》为准。“广地龙”的道地产区为广东、广西等地;“沪地龙”的主产地为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且以广东、广西等地所产的“广地龙”品质最佳。采收后,去除泥土和内脏,洗净,干燥。临床切段入药,或依方炮制入药。古代地龙以“白颈蚯蚓”“颈白身紫”“大条”为主要质量评判标准,根据历史渊源,参环毛蚓P. aspergillum是地龙的主流基原,其品质较其他种类优良。因此建议身痛逐瘀汤中的地龙使用产于广东、广西等地的参环毛蚓P. aspergillum。采后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和泥沙,洗净,干燥。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