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井田制"瓦解之后,传统中国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均分"到集中的不断轮回。究其原因,经济因素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规律性结论:第一,一个朝代在初创时期,实行"土地均分"和对土地交易的限制有助于社会稳定,但不利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随着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和土地交易的自由化,土地的所有权向少数人集中,导致土地分配的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第二,土地私有产权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是土地从"均分"到集中演变的制度、技术基础和根本原因。第三,基于私有产权的自由市场制度存在从"均分"到集中、从竞争到垄断和收入分配两极化的倾向。在建国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国农业面临从个体小农经济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的历史节点,本研究启示我们,我国的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既要通过土地集中提高农业生产力,又要防止两级分化的社会矛盾,在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

  • 单位
    新疆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