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效应在医学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证实和应用,但在运动领域的使用方法、干预部位、施加压力和时长尚无统一定论,对于不同运动类型的运动表现的作用效果在相关研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的:阐述国内外关于缺血预处理提升运动表现的研究现状,为缺血预处理在运动领域的应用提供最佳方法和理论支持。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Web of Science、EBSCO、PubMed和Cochran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以“缺血预处理、预适应、预处理、血流限制”和“运动、运动表现”为中文检索词,以“Remote conditioning,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transient limb ischemia,muscle ischemia,ischemic preconditioning”“exercise performance,sport,exercise,athletes”为英文检索词,最终纳入69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缺血预处理的干预方式分为远程缺血预处理和局部缺血预处理,常见施加部位为上臂或大腿中下1/3交界处,双侧同时或交替进行皆可,压力为220 mmHg(1 mmHg=0.133 kPa),干预时长常采用4×5 min。(2)缺血预处理在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集中于自行车、游泳、跑步和抗阻训练等,该方法对提升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力量耐力的运动表现效果显著,但其对爆发力的影响仍存在争议。(3)缺血预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在应激条件下激发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促进阿片、缓激肽及腺苷等物质的释放,增强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疲劳信号转导,进而提升运动表现。(4)目前缺血预处理提升运动表现的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建议今后进一步探讨其发挥积极效应可能机制的同时,也应关注其是否有负面效应,以期为该方法科学合理地应用提供依据。
-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国家体育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