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健脾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癌前病变(GPL)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健脾化瘀法验方理中消痞方防治胃“炎-癌”转化的效应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中文期刊(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筛选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3月关于健脾化瘀法治疗CAG、GPL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RevMan 5.4进行系统评价,利用Stata 17.0软件进行Egger检测评估发表偏倚;运用TCMSP、TCMIP及GeneCards等数据库挖掘理中消痞方的主要活性成分,筛选CAG、GPL的疾病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互作网络;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应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uck Vina软件对理中消痞方的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涉及1 5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健脾化瘀法可显著提高CAG、GPL患者临床疗效[RR=1.22,95%CI(1.16,1.29),P<0.000 01]、胃镜疗效[RR=1.49,95%CI(1.10,2.01),P=0.010]及病理疗效[RR=1.33,95%CI(1.06,1.66),P=0.01],改善CAG、GPL患者胃黏膜萎缩[RR=1.42,95%CI(1.31,1.54),P<0.000 01]、肠上皮化生[RR=1.84,95%CI(1.42,2.38),P<0.000 01]、异型增生[RR=2.87,95%CI(1.31,6.24),P=0.008],且安全性较好。纳入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网络药理学结果提示,理中消痞方10味中药包含活性成分189个,治疗CAG、GPL的潜在作用靶点128个,涉及的核心成分有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和豆甾醇等,核心作用靶点为JUN、TP53、HSP90AA1、MAPK3、MAPK1、MYC、MAPK13;GO功能富集共筛出生物学过程1 143条、细胞组成39条、分子功能105条,交集靶点主要涉及受体配体活性、细胞迁移运动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等。KEGG富集筛得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63条;分子对接表明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活性较好。结论 健脾化瘀法治疗CAG及GPL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健脾化瘀法验方理中消痞方治疗CAG、GPL,阻断胃“炎-癌”转化的机制可能与其调控炎症、缺氧耐受、免疫和细胞凋亡有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