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MV)不同时间点氧合指数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28例ARDS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MV治疗,在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30 min后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实施肺复张(RM)。于MV即刻、RM后及MV 6、12、24h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并收集患者生命体征、实验室数据、超声心动图、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MV时间及呼吸机相关参数等指标。将患者按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其中存活患者再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氧合指数组(氧合指数分别为≥150 mmHg和<150 mmHg,1 mmHg=0.133 kPa)。比较存活租和死亡组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RM后氧合指数与MV各时间点氧合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时间点氧合指数对ARDS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228例患者28 d内死亡99例,存活129例,病死率43.4%。①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RM后及MV 6、12、24 h氧合指数均呈持续升高趋势,且死亡组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5)。MV即刻及RM后高水平与低水平氧合指数组间MV时间无明显差异;而MV 6、12、24h高水平氧合指数组MV时间明显短于低水平氧合指数组(均P<0.01)。②MV24h死亡组血肌酐(SCr)、脑钠肽(BNP)、血乳酸(Lac)、右室内径、SOFA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小板计数(PLT)、右室射血分数(RVEF)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5),③MV 24 h死亡组呼气末正压(PEEP)、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VE)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肺动态顺应性(Cdyn)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1)。④相关性分析显示,RM后氧合指数与MV6、12、24h氧合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56、0.765、0.758,均P<0.001)。⑤ROC曲线显示,RM后氧合指数预测28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8,当截断值为80.75 mmHg时,敏感度为97.7%,特异度为42.4%,仅可用于初步判定预后;而MV 6、12、24h氧合指数的AUC分别为0.719、0.727、0.754,当截断值为171.50、192.14、161.75 mmHg时,敏感度分别为69.8%、67.4%、86.0%,特异度分别为78.8%、78.8%、63.6%,提示对ARDS患者28 d预后预测价值均较高,但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RM后氧合指数能初步判定患者预后;而MV后的氧合指数对ARDS患者28 d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以考虑用MV 6h测得的氧合指数来评估患者的预后。

  • 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