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初次经皮椎体成形术(PKP/PVP)术后处理策略和内固定翻修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单节段PKP/PVP术676例患者资料。其中637例未做处理常规康复,其余39例初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分为3个组:保守治疗组19例(含拒绝翻修手术患者3例),KP/VP翻修组12例,内固定翻修组8例。提取所有患者原始CT扫描数据应用Mimics 17.0软件计算骨水泥弥散减积率(Vx)。对翻修率与Vx近似量化值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对39例初次手术后"失败"患者均进行意识状态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然后对于翻修患者手术策略拟定流程。KP/VP翻修组和内固定翻修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测量和记录脊柱后/侧凸角度(cobb角)、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矢状面偏移(SV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指标差值,分别用Δcobb、ΔPI、ΔPT、ΔSS、ΔSVA、ΔVAS表示。结果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用内固定翻修策略病例发病率为1.18%(8/676)。椎体骨水泥弥散减积率Vx与翻修率符合相关关系y=0.53+0.04x(P<0.05)。对翻修率进行回归分析可知Vx与翻修率成正相关关系(r2=0.860,P=0.001);拟合曲线呈相关关系分布(r2=0.916,P=0.001)。39例患者GSC评分:正常31例,轻度意识障碍6例,中度意识障碍2例。KP/VP翻修组和内固定翻修组PKP/PVP术后"失败"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性别、年龄、VA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P/VP翻修组和内固定翻修组Δcobb(6.3°±7.5° vs.19.2°±1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ΔPI(4.1°±5.2° vs.3.3°±6.7°)、ΔPT(0.7°±4.6° vs.0.4°±3.2°)、ΔSS(3.7°±6.2° vs. 3.1°±5.3°)、ΔSVA[(-3.2±11.9)mm vs.(-7.9±9.5)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次PKP/PVP手术结果对内固定翻修决策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初次椎体骨水泥灌注弥散方式、程度,其与再次翻修率有相关性。手术翻修方案应依据临床症状及进展程度分级分路径选择,内固定手术翻修方案应在保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以"解决症状"和"适度矫型"为原则个体化制定。

  • 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