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秸秆种类及粒度对体外发酵、瘤胃微生物表面物理特性以及纤维降解菌组成的影响,为揭示秸秆纤维素降解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3×3两因素试验设计,即3种农作物秸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和3种粒度(<0.15 mm、0.15~0.30 mm和>0.90 mm),每个处理3个重复。发酵48 h后,测定其体外发酵特性、瘤胃微生物表面物理特性和发酵液中总细菌及纤维降解菌数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相比,玉米秸秆的初始发酵速率(FRD0)、干物质降解率(DMD)、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丙酸摩尔百分比、微生物蛋白(MCP)浓度、总细菌和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数量以及微生物细胞膜疏水性(CSH)均显著提高(P<0.05)。提高秸秆粉碎程度(即减小秸秆粒度)会显著提高秸秆发酵时的FRD0、DMD、MCP和氨态氮(NH3-N)浓度(P<0.05),有提高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数量的趋势(P=0.05)。同时,秸秆种类与粒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秸秆发酵时DMD、NH3-N及MCP浓度、戊酸与异丁酸摩尔百分比、CSH、白色瘤胃球菌及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数量(P<0.05)。综上所述,3种秸秆中以玉米秸秆具有更好的消化降解特性,而提高秸秆粉碎程度(即减小秸秆粒度)有利于秸秆的消化降解,为反刍家畜提供更多的MCP。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