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联合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

作者:钱尧轩; 王德发; 王零零; 周雷; 徐建国; 王中; 虞正权; 李吻*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 36(11): 1146-1150.
DOI:10.3760/cma.j.cn112050-20200716-00404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联合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急性或亚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脑实质出血或伴有脑梗死。8例患者术中均联合应用机械碎栓、支架取栓、导管抽吸、球囊扩张、接触性溶栓等方案。1例患者因病情进展迅速, 血管内治疗后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及随访时观察静脉窦的再通情况, 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8例患者均经CT静脉成像或磁共振静脉成像提示静脉窦部分再通后拔除微导管。术后患者均于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系统, 留置时间为4~10 d, 其中7例行3~8 d的接触性溶栓治疗, 并规律应用抗凝药物治疗≥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均未见出血进展, 闭塞的静脉窦均大部分再通;1个月内颅内出血吸收、水肿消退。8例患者予以对症治疗后均治愈出院, 随访时间为6~15个月, 未见静脉窦血栓复发及新发神经系统症状。术后6个月随访mRS , 其中0分3例, 1分3例, 2分1例, 3分1例。结论在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多种血管内治疗方案, 可在短时间内减轻静脉窦内的血栓负荷, 是治疗出血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 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