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造影血流储备分数(post-PCI caFFR)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入选CAF研究队列中2013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完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后行PCI的冠心病患者729例。采集患者人群基线信息,测量post-PCI caFFR,并采集随访信息。以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为主要研究终点。次要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任何原因的血运重建。通过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预测MACE风险最佳postPCI caFFR值,根据该值进行分组。绘制不同组别MACE的Kaplan-Meier曲线。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ost-PCI caFFR与临床各结局指标的关系。结果 729例患者中,男性517例(70.92%),平均年龄(64.40±10.31)岁。平均随访(4.29±2.11)年中,共14例(1.92%)患者失访。ROC曲线分析显示postPCI caFFR最佳界值为0.86,424例患者post-PCI caFFR>0.86。Post-PCI caFFR>0.86的患者发生MACE风险显著低于post-PCI caFFR≤0.86的患者(7.00%比14.62%,P=0.001),其中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风险降低为主要驱动因素(6.52%比11.63%,P=0.017)。此外,post-PCI caFFR>0.86的患者发生任何原因的血运重建的风险也显著低于post-PCI caFFR≤0.86的患者(13.53%比19.60%,P=0.029)。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post-PCI caFFR≤0.86对临床结局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postPCI caFFR≤0.86是临床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经多因素调整后post-PCI caFFR≤0.86的患者MACE发生风险升高1.33倍(HR 2.33,95%CI 1.44~3.77,P=0.001),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升高2.06倍(HR 3.06,95%CI 1.06~8.80,P=0.038),任何原因的血运重建的发生风险升高0.54倍(HR 1.54,95%CI 1.06~2.24,P=0.023)。结论 post-PCI caFFR≤0.86的患者MACE风险显著增加,主要由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导致,提示post-PCI caFFR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