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七次大规模刻石运动中,启动于后蜀广政年间的蜀石经,以经目众多、经注并刻、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而引人注目。蜀石经刻于中国西南出版中心之成都,历经后蜀、北宋、南宋三代,跨越二百余年而最终刻成,其时正当从写本时代到刻本时代之过渡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惜夫蜀石经原石被毁已久,残存的宋代拓本稀若星凤,刘体乾收藏蜀石经之宋拓本弥足珍贵。其中所存清代名家题跋总计225条,涉及人物超过100人,时间跨度长达141年。这些题跋不仅记录前人对蜀石经的阅读心得,也勾勒出一个金石文化的学术圈子,确立了他们的身份认同。题跋者同时也是阅读者,通过题跋的阅读与写作,通过文字、书画与思想的交流,一个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阅读文化现场得到生动而清晰的呈现。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