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内蒙古包头地区临床分离的耐喹诺酮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征以及机制。方法收集2017-2018年内蒙古包头地区11所参与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医院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技术方案进行药敏试验,采用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测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分析病原菌耐药性。并且随机从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环丙沙星或/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组中筛选60株作为试验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值,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yrA、GyrB、ParC、ParE、qnrA、qnrB、qnrS、aac(6′)-Ib以及qepA基因,限制性酶切反应确定aac(6′)-Ib-cr基因型。结果共收集上述医院非重复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4 262株。耐喹诺酮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居前3位的医院分别为包头市肿瘤医院(79.37%)、内蒙古包钢医院(74.45%)和包头市第八医院(72.52%);前3位科室分别为泌尿科(90.74%)、呼吸内科(87.58%)和肿瘤科(77.87%);前3位标本分别为尿液(73.77%)、痰液等呼吸道标本(65.63%)和引流液(63.27%)。4 262株大肠埃希菌中喹诺酮类耐药组和喹诺酮类非耐药组占比分别为66.31%和33.69%,喹诺酮类耐药组对绝大部分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产ESBLs的检出率均高于喹诺酮类非耐药组(P<0.05)。60株试验菌株: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的阳性率均为100.00%;GyrA、ParC和ParE亚基突变发生率均为100.00%,GyrB亚基突变发生率为16.67%;发生最多的氨基酸取代种类是Ser83→Leu(100.00%),其次依次为Ser80→Ile(96.67%)和Asp87→Asn(91.67%);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阳性率为18.33%,其中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aac(6′)-Ib-cr基因(15.00%)、qnrS基因(6.67%)和qepA基因(3.33%)。在GyrA亚基双突变的基础上,发生ParC亚基单位点(Ser80或Glu84)突变的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多在32~64μg/ml范围内;发生ParC亚基双位点(Ser80和Glu84)突变的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多为128μg/ml。在所有发生ParE亚基Ser458→Ala突变的菌株中均检测到含有GyrA和ParC亚基突变,与无ParE亚基Ser458→Ala突变的菌株相比,含有ParE亚基Ser458→Ala突变的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更高。结论内蒙古包头地区为耐喹诺酮大肠埃希菌高流行地区,且耐药水平高,常呈多药耐药。编码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这两种药物作用靶蛋白的基因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s)存在多个位点突变是引起本地区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高水平耐药的主要原因。
-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